榮景不再 昔日車水馬龍到如今門可羅雀 士林夜市急需重整
蕭雅云 林怡雯 陳劭鈞|專題報導
從零到有 士林夜市百年來的演變
蕭雅云、林怡雯|報導
臺北士林觀光夜市原本是國內外觀光客必踩的景點之一,近年因疫情及不肖店家坑殺消費者的負面新聞影響,遊客人數大幅下滑,連擁有22年風光歲月的星巴克也選擇閉門休業,使得百年歷史的士林夜市商圈現竟有「老闆比客人多」的慘狀。士林夜市商圈理事長蘇文山表示,夜市沒落的因素「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士林夜市係以市定古蹟士林公有夜市為中心,包含基河路、文林路、小北街與小西街所組成的三角地帶,堪稱是臺北市內最大,全臺打卡次數最高的夜市地標,亦是國外來臺觀光的夜市首選。士林夜市必吃的五大招牌小吃,不外乎就是士林夜市花枝羹、青蛙下蛋檸檬愛玉、士林大香腸、藥燉排骨以及1980年代流傳至今的大餅包小餅。
早期商人在士林完成農產品買賣交易後,在附近的三腳渡裝貨,沿基隆河經過番仔溝轉往淡水河,將貨物運送到大稻埕、艋舺等地。
士林夜市初期最繁華的地帶是集中於媽祖廟「慈諴宮」前的廣場。從小在這裡長大的蘇文山說:「早期農業社會沒有什麼休閒活動,每當神明誕辰時,都會有活動慶典,一直是我們士林地區的信仰中心。」隨著遊客人潮的聚集日漸吸引攤販前來,進而形成一個交易場所。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士林公有市場興建於1913年,1998年被列為市定古蹟。2000年時,因為安全及衛生考量,將原士林市場攤販移至文林路與基河路口的「士林臨時市場」。原士林市場遭拆除,僅保留日治時期的磚造市場建築。 2011年12月,士林市場改建完成,攤商遷移進入,士林臨時市場正式熄燈。
改建後的士林市場共有地上一樓和地下三樓,一樓為兩棟市場,總共226攤,早上為生鮮超市,下午與晚間為百貨服飾攤商。地下一樓為(晚市)飲食販賣區,共94個攤位。考量到汽機車停放的問題,在地下二樓與三樓設置汽機車停放區。
為引進人潮到地下一樓美食區進行消費,士林市場設置十一處出入口通道,分別為五座樓梯、三座手扶梯以及三座電梯(行動不便電梯和兩座貨梯)與一樓互相連接,增加人潮流動。商場建有垃圾壓縮處理機,以及位於地下二樓的中央洗碗機。此市場為全臺唯一擁有中央洗碗機的公有市場,減少使用衛生碗筷的用量。
逆境求生存 攤販盼北藝救夜市
蕭雅云、林怡雯、陳劭鈞|報導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歷年統計,外國旅客來臺從民國100年起逐漸增加,其中以來自中國的旅客最為大宗,從約608萬人增加至108年1,186萬人,但隔年受疫情影響卻跌至137萬,將近十倍之差。
蘇文山說:「那時短期間湧入大量消費者,業者為了拚翻桌率,動作要快,一個煎臺同時間可以煎16份蚵仔煎。」
正因為大批遊客湧入,使店家的工作量比平常增加許多。為了節省工作流程,開始有不肖業者「偷工減料」。蘇文山說:「食材和調味料有時候放很少,然後衛生及營業態度都不好,認為國外觀光客一次性消費,就抱著一些不好的心態,把我們士林夜市的形象做壞掉。」
因為這些少數的不良店家,使國內民眾認為士林夜市變調了,更成了臺北市民口中「走味的夜市」。雖因為外國旅客增多變得更繁榮,卻抹滅掉國人對士林夜市的回憶。
現在的士林夜市成為臺灣首間「地下的夜市」,而地下化的士林市場會因為衛生、整潔的提升吸引更多顧客嗎?實情是,改建後的士林市場失去了每家原有的特色味道,價格也提高。地下美食區大餅包小餅攤販張阿姨說:「以前生意好所以影響不大,但現在生意差,除了攤販位子要改變外,店家自己也要轉型。」為了因應遊客的喜好以及商品市場需求大,紛紛開設受外籍遊客喜愛的商品,最後造成攤販性質漸趨雷同,少了多樣性。另一間位於基河路的的玉子燒攤販老闆洪龍洋則感嘆:「大家在疫情爆發後大幅降低出門意願,甚至選擇在家自己煮或叫外送,導致人潮減少,有些房東也不願意降低租金,店家只能提高食材價錢來彌補獲利變低的情況,簡直是惡性循環。」
但士林夜市的攤販並沒有完全放棄希望,洪龍洋說:「對面那顆球(指臺北藝術中心)有機會成為臺灣的新地標,臺北市商管處近期也開始調查士林夜市的大環境生態,有點像是消費者基金會的概念,有了政府的管理衛生與監督業者,能讓民眾可以得到更多保障,也有機會剔除一些不良店家。」他更直言,疫情在淘汰那些低成本高獲利且沒有觀光客就經營不下去的不良店家也有某種程度上的幫助。
政府政策 搶救經濟
臺北市政府自108年起大力推動市場改建,為保留傳統市場文化、照顧攤商生計,積極推動整建與轉型活化,盤點各大市場現況。其中南門市場與士林夜市相同,在改革振興期間增設中繼市場。
懷舊文史工作者張哲生說:「先增設中正紀念堂附近增設中繼市場,在南門市場改建完後,再將整批商家移回去,必須整批安頓,才能在前後完整的展現原有的風華。」
臺北市政府更在今年啟動全臺北第一個TOD開發案(大眾運輸導向型城市發展)。透過車站周遭土地與車站的結合,以交通帶動觀光。士林周遭景點包含士林夜市、士林官邸、國立故宮博物院及今年即將啟用的臺北藝術中心等。
張哲生說:「現在大家都在指望那顆『球』能不能讓士林夜市起死回生。」因臺北藝術中心的啟用,當地居民指望「北藝救夜市」。
張哲生表示:「當你去逛士林夜市,即使不吃東西,你也會認識這個地方,認識士林,對於遊客來說,才是逛夜市是最大的助益。」他認為,應藉由歷史文化此特點來凸顯士林市場存在的價值。
●士林夜市周邊小檔案
1909年 士林市場開業(夜市前身)
2002年 啟用士林臨時市場
2011年 士林臨時市場拆除
2012年 臺北藝術中心正式動工
2021年 臺北藝術中心即將啟用